当前位置: 部门首页 >> 教师风采 >> 正文

科研“追光人” | 万鲤菠:以科研服务社会,用匠心培育学生

2025年03月28日 11:09 质评中心/教发中心 

以无限热忱

打破学科界限,开启创新之门

如明灯火炬

照亮前行道路,点燃学子梦想

凭智慧勇气攻克技术难题

用坚持热爱书写教育篇章

以实际行动诠释 “科研服务社会”

【人物简介】

万鲤菠,副教授,人文与设计学院工业设计专业教师,工信部高级用户体验设计师,3D打印检测应用工程师,全国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工业设计专业抽检评审专家库专家,四川省工业设计协会会员。荣获德国iF DESIGN AWARD(2022、2023)产品设计奖、 Red Dot Award 2023产品设计奖、四川省经信厅2021天府·宝岛工业设计大赛装备制造奖4项、2019年高等教育学会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2020年高等教育学会第六届全国高等院校工程应用技术教师大赛三等奖、2023年第4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元宇宙数字化技术创新大赛三等奖、市级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全国第八届、十届全国高校数字艺术设计大赛优秀指导教师奖、四川省工业设计大赛优秀指导教师、四川省计算机设计大赛优秀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学科竞赛获国家级一等奖3项、二三等奖13项、省级奖项107项;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2项,市厅级科研项目6项;主研省部级科研项目3项,市厅级科研项目13项;发表学术论文16篇,主编参编教材2部,获国家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外观专利18项;主持横向科研《四川宜宾五粮液精美印务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现场可视化设计项目》等8项。





精诚合作,共筑未来桥梁


万鲤菠深知,科研不是一个人的单打独斗,而是一场需要众人齐心协力才能完成的交响乐。在他的倡议下,一群志同道合的专业人士组建了X·Future跨学科科研团队。这一团队寓意着无限的交叉融合,共同构筑璀璨未来。这个跨学科的科研团队,以产品为核心,以生产制造产品所牵涉的各学科为体系架构,来自产品设计环节的工业设计专业、产品功能技术环节的自动化专业、产品制造环节的材料成型与控制专业、产品可视化表达环节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老师携手并肩。其中,有4名博士、3名副教授和1名企业高级工程师。团队成员之间相互协作、相互支持,共同为科研目标的实现而努力。截至目前,他已引领团队与中国铁路西安局集团、西安机车检修段、安康机务段、宜宾五粮液丽彩集团、宜宾市科教集团、宜宾蜀南文旅集团等数十家企业成功达成项目合作,为企业化解了诸多技术难题。




undefined


科研团队赴中国铁路西安局安康机务段开展科研工作




在与五粮液丽彩集团的合作项目中,团队不仅解决了生产现场可视化设计的问题,还开发出了一款自助式智能供氧租赁装备,这款装备荣获了2023年的iF DESIGN AWARD(iF设计奖)。每一次跨越学科边界的尝试,都是对未来的一次美好展望。万鲤菠常说,“当我们汇聚各自的力量,便能创造出前所未有的可能。”




undefined


科研团队赴五粮液丽彩集团开展科研工作





孜孜以求,攀登科研高峰





“天赋固然重要,但努力才是成功的基石。”作为一名工业设计专业的教师,万鲤菠始终认为,天赋决定了起点的高低,而努力方能决定终点的远近。在科研这条充满荆棘的道路上,勇于行动、主动实践仿若明亮的灯塔,远比单纯的理论积累更能指引前行的方向。

他善于从一线问题中寻找研究突破口。在开展横向科研项目时,他深入企业生产车间,与工程师和技术人员一起分析问题,从企业的实际需求中寻找科研课题。在与一家印刷企业合作时,他发现传统生产线的效率不高问题,便以“智转数改”为切入点,推动工艺优化与智能化升级。工业设计科研往往涉及技术、材料、美学等多个领域。面对繁琐的课题,他始终坚持将复杂问题分解为具体的研究目标,通过逐步推进的方法,确保每一阶段都有实质性进展。科研的道路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面对失败和瓶颈,万鲤菠总是选择迎难而上。通过不断试验和调整,最终完成了多个设计成果的商业化转化,解决了企业的实际问题。

万鲤菠和他的团队始终秉持着勇于探索的精神,在智能产品设计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研发全自动智能COVID-19空气净化器时,面对高效净化与智能化操作的双重挑战,他们经历了无数次的试验与调整。最终,这款产品获得了Red Dot Award 2023(红点设计奖)的认可,成为一段佳话。此外,团队还主持了多个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如飞机蒙皮涂料的国产化研究及应用等,这些成果不仅提升了理论水平,更在实际应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极大地促进了技术升级与创新。科研之路虽然崎岖不平,但正是那些未知的挑战,让他们更加坚定前行的步伐。“每一步都充满挑战,但也因此充满了希望。”万鲤菠如此感慨。





教学相长,播撒智慧种子



对于万鲤菠来说,科研不仅是学术追求,更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手段。他积极推动教学改革,将科研成果融入课程内容。在一个关于无人机多功能模块化智能挂载装备系统的横向科研项目中,他悉心指导学生进行市场调研、工艺分析和设计评估,不仅让学生们从真实场景中汲取经验,提升综合能力,也让他们的创新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们不仅掌握了专业知识,更学会了如何运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心灵的启迪。这种实践导向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能快速适应职场需求,成为应用型人才的中坚力量。

为导入企业真实产品项目,培养养学生系统设计实践及应用能力,万鲤菠带领团队开设跨学科交叉课程《智能产品设计》。他们提出“问题即课堂”的教学理念,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激发他们的科研兴趣和潜能。在团队的悉心指导下,许多学生在各类学科竞赛中脱颖而出,荣获国家级一等奖7项,国家级二等奖5项,国家级三等奖8项,省级奖项200余项。





求真务实,解决企业难题





科研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热爱。万鲤菠认为科研的动力来源于对未知领域的探索欲望和为社会解决问题的使命感。在一次智能电子耳标的设计过程中,由于初期未能充分考虑到用户的具体需求,导致方案无法通过企业的验收。然而,团队没有放弃,而是通过深入的用户访谈和数据分析,重新优化设计方案,最终赢得了企业和用户的认可。

“科研从来都不是轻松的选择,要解决企业实际问题,一定是有难度的,拿项目也难,同样存在激烈的竞争。所以科研人员需要一种不服输的精神,实际经历告诉我,不服输的精神往往会换来一张入场券,跨进这个大门,剩下的就只有放手一搏,要么倒下,要么继续向前,无论哪种结果都会带来经验。”万鲤菠说。


科研和教育是双向互动的过程,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了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未来,他将继续带领X·Future团队,在科研道路上不断前行,为中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贡献力量。“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故事中的主角,只要脚踏实地,不断前行,就一定能书写属于自己的篇章。”万鲤菠满怀信心地说。



上一条:科研“追光人” | 孙毓方:热爱与坚持同行 笃志科研潜心育人

成都工业学院教师发展中心微信公众号
成都工业学院教师发展中心
微信公众号

版权所有: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中心/教师发展中心

地址:郫都校区:成都市郫都区中信大道二段1号(邮编:611730)

联系电话:028-87992855